幸福感動的根源,尋找咖啡的故鄉

有多少人對於家鄉的歷史瞭若指掌?
透過對歷史的了解,來加深對於東山情感的根源

 

 

發展歷史

依據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記載,東山區原為平埔族群和安雅族哆囉嘓社(Dorko)故地。1636年,哆囉嘓社歸順而接受荷蘭人統治,當時人口僅約200人。

明鄭時期(1661年-1683年),為解決軍糧問題,採行「寓兵於農」政策,建立許多軍屯村落。明鄭降之後,原有屯墾軍人被迫遷回中土,但後來隨著渡臺人口增加,又逐漸發展成為漢人聚落。依據文獻記載,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在哆囉嘓社活動範圍內已出現以漢人為主的「哆囉嘓莊」;到了康熙五十四至五十六年(1715至1717年)間,又出現龍船窩莊、埤仔頭莊、秀才莊等漢人村莊,而哆囉嘓莊亦拆分成舊嘓莊、新嘓莊;到了同治初年(1862至1864年),已發展成哆囉嘓東上保及哆囉嘓東下保,下轄57個莊;其中除少數位於今白河區外,大多數位於今東山區範圍內。

其後哆囉嘓街改稱為番社街。到了光緒年間,本區東南部約佔全區六成面積隸屬哆囉嘓東頂堡,包括下南勢庄、崎仔頭庄、前大埔庄與牛肉崎庄;中西部約佔全區二成面積隸屬哆囉嘓東下堡,包括二重溪庄、番仔嶺庄與大客庄;西北部約佔全區二成面積則隸屬哆囉嘓西堡,包括番社街、許秀才庄、吉貝耍庄、田尾庄與頂窩庄。

日治初期行政區劃雖更改頻繁,但傳統的堡里、街庄體制依然維持。大正九年(1920年)臺灣地方改制,廢除堡里、街庄而改設街庄、大小字。此地設置番社庄,隸屬臺南州新營郡。其下轄包括哆囉嘓東頂堡的全部,以及哆囉嘓東下堡、哆囉嘓西堡的上述街庄,而舊制各街庄則改稱為大字。

戰後初設番社鄉。後因地方認為「番社鄉其名稱粗俗,且易被人誤會為高山族之番社,擬採山在本鄉之東之義,改名為東山鄉」而改為今名。2010年12月25日臺南縣市合併後改稱東山區。

 

資料來源 : 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D%B1%E5%B1%B1%E5%8D%80_(%E8%87%BA%E5%8D%97%E5%B8%82)